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内容

来源: 发布人:朱佳娜 点击数: 375日期: 2018-12-20 12:06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内容

王芳*

(大连教育学院小学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具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笔者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审视语文教学。过去,我们多关注语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现在,我们更关注语文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大量实践,总结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内涵。

1.语言积累与运用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对语言和文学形象形成直觉体验;在现实生活和阅读文学作品时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能够比较、分析和概括文学形象,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语言理解能力

学生能在读懂字、词、句等要素的基础上读懂全篇,具有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主旨把握、评价人物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具有初步的语感。

4.审美能力

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

二、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方法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由多篇课文组成,在文选体制之下,教师要面对的是一篇篇包含字、词、句、段等诸多要素的课文,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显得颇为重要。

明确概念将有助于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为达到语文课程目标,选择出来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要素。语文教材内容,是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语文课程内容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所传递的信息。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既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即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课程内容是“应该教什么”,教材内容是“用什么来教”,教学内容则是“实际教了什么”。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的结果。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语文学习“比喻”修辞,它就属于语文课程内容;教材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这就是教材内容;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读入手,体会比喻句子的特点与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依据比喻的修辞特点进行自主表达,这就是比喻修辞的教学内容。这些概念是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基础。1.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段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语文教学纲领性的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见表1。

1小学各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词句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句意思,辨别词语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感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判断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步出声,步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并乐于交流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抓住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感受阅读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养成阅读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认识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在理解语句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通过表1,我们能清晰看到,教学要求逐步提高,理解方法逐步增多,阅读内容不断增加。小学每个学段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选择阅读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识记生字词,书写生字词,了解词语意思,朗读长句子以及重、难点句段,加强语言实践。

第二学段:识记生字词,书写生字词,理解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朗读重难点段落,加强语言运用与实践。

第三学段:识记生字词,书写生字词,从篇入手,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朗读重难点段落,加强语言迁移与实践。

下面分别从三个学段中各选取一篇课文,举例说明。

人教版一年级《影子》一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依据课标要求,可确定的教学内容如下: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通过拼读音节自读课文,感受自主读书的乐趣,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朗读课文;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四年级《猫》一课,讲述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可确定为: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通过提炼总起句、过渡句,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勾画出猫性格古怪的语句,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尝试运用;运用与比较“任凭……也”“非……不可”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精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有热爱生活的情趣。

五年级《金钱的魔力》一课,讲述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文章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可确定为:读通课文,理解“蹩脚、刻薄、窘况”等词语;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揣摩,能概括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语言、神态、动作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对比、夸张等方法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课外阅读有一定兴趣。

通过上面内容的呈现,我们能清楚看到,无论哪个学段,都应该以核心问题的展开,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重视感情朗读,默读随年级逐步加强,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原则;关注语言实践练习。但不同学段又有其侧重点,第一学段,侧重于词语的积累与运用;第二学段,侧重对段式的把握,揣摩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并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第三学段,侧重于篇章的学习,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2.参考编者提供的教学资源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每一篇文本都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原本都有其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的价值,称为“原生价值”即“信息传输价值”。“教学价值”是指文本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后,在保留“原生价值”的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适当的典型、空间、机会和过程,又称之为“信息处理价值”。

一篇作品作为教学材料或资源被置于教师、学生、目标、环境等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共存但不能混为一谈,教学价值需要通过获得原生价值来实现。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及体现,编者在文本中都会有明确的提示,如,教材中的单元导读、课文中的泡泡、文下注释、课后思考题等。这些内容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熔铸了编者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认识和对教学元素的筛选。因此,依据这些教学资源,揣摩编者意图,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例如,五年级第七单元的学习目标为“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再如,三年级课文《荷花》,文后思考题:“‘荷花从大圆盘中间冒出来’,这个‘冒’字用得好在哪里?”又再如,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文中泡泡是“我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单元导语、泡泡和课后思考题等,都是编者精心编写、提供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揣摩编者的意图,努力体现在教学环节中,从而避免“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教了”的尴尬局面。

3.落实体裁要求

进入第三学段,《课程标准》对不同体裁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叙事性作品要求学生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诗歌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说明性文章要求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就要基于不同体裁的文体特点。

(1)叙事性课文的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叙事性作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只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都是叙事性课文。

写人课文的教学内容,要从人物分析入手。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更为深刻地反映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常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或以第三者言行视角来反映主体。例如,五年级《刷子李》一课,运用了多种方法描写手艺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通过正面描写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和效果表现其技艺高超;通过对徒弟曹小三面对“黑衣白点”的心理活动描写侧面烘托其技艺高超。教学内容可以确定为:找出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在阅读中感知人物形象,感受“刷子李”高超的技艺;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设问等修辞,运用细节描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初步领悟“一波三折”的表达方法。课文细节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是学生该学之处,是通过旧知易学可学之处,而本文另一特色表达“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则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并领悟出其表达效果。

以记事为主的课文主要通过记事、显示事件的意义来表现主题。事由人为,所以在叙事中也会涉及人物形象,但目的主要为了形象、生动地显示事理。因此,记事为主的课文可从情节分析入手确定教学内容,即确定课文记叙了什么事,特别是把握课文的结构及构成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六个要素;明确课文记叙的事件反映了什么认识思想,即课文的中心思想;明确课文是通过哪些重点词句、细节、场景、人物来表现中心思想。例如,六年级课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位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教学内容可以确定为: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2)说明性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中说明性文章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只要是以“说明”或“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可视为说明性文章,入选教材就叫说明性课文。

说明性课文确定教学内容,需要从整体上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需要理解说明文的重点词句,关注语言特点,说明文除了大量使用准确的数字外,在没有办法使用精准数字的地方,也恰当地使用限制性词语,如“逐渐”“几乎”“估计”等,使表达趋于科学严谨;还需要初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例如,五年级《鲸》一课,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教学内容可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并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具有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古诗词。

古诗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确定教学内容:字面意思疏通,扫除阅读障碍;古诗词内容理解,包括如下三个层次: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所谓诗意,就是诗的内容,特别是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把握诗意可以从诗词标题、关键语句、诗句间关系和注解等入手,探究诗词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二是读懂诗歌描述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紧密结合的艺术境界。在诗与词中,情与物结合的方式主要有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和借物明理三种,所以,诗词的意境要从诗中描述景物入手,感受诗人寄托与融入在人、事、景、物上的志、情、理。三是体会作品的情感。探究诗人的情感,可以从知人论世、抓住关键词句和把握诗词表达手法与技巧三个方面入手。例如,《长相思》是教材五年级《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教学内容可确定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学习通过看注释等,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情境诵读等方法,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进而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遵循阅读教学的信息论规律

从信息论观点看,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对信息选择、改造、组合的过程中,遵循从语言符号到有声语言,再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最后回到并提升语言符号规律。所以,明确阅读教学内容,就是要选择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而有效画面的语言文字或段落。例如,六年级课文《一夜的工作》中有一个典型的语段:“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为了深刻体会并感受周总理生活的简朴,学生可先猜猜这间高大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再大胆想象这个房间可能会有什么,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与语言描述中,就把语言文字有效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使“高大宫殿式的房子”与“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变得立体、形象直观,并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感受周总理生活的简朴,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在诵读中积累提升。像这样的语言文字或语段,都隐含在一篇篇课文之中。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教师要有语文的敏锐、智慧的双眼,善于发现,并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发现秘密,进行理解、感悟、评价与鉴赏。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语文阅读教学应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因此要有效确定教学内容,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全面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惠人]

 


Copyright © 2018-2019 stwzx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石塘湾石前路28号

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3050393号-1